无论是西汉的张騫还是东汉的班超,汉代的
丝绸之路都是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延伸至敦煌,至少分开南北两条路,北道出玉门关,南道出阳关,通往西域各国。不管东来西往,敦煌作为中转站和岔路口,都是迎来送往的必经之地。外国使节、僧侣、商贾,在这里等候签发通行证。有的停留在敦煌学习风土人情和汉语,有的就在敦煌开店设市,将货物易手。而西去的使节、官吏、戍卒也要在此筹备粮草、熟悉西域语言,做好出国的各种准备工作。位处绿洲的敦煌正好款待东来西往的人们,无形中就成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了
丝绸之路上最大的通商口岸和国际贸易市场。

三国时代,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至唐代更为鼎盛,据说每天有早、中、晚三次集市,买卖十分兴隆。而
丝绸之路在这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的繁荣同时深刻影响着敦煌,此时莫高窟壁画中出现了许多西域使者、商人、僧侣的形象,壁画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而独具特色。

宋元以后,随著海上航道的发现和利用,陆上
丝绸之路逐渐衰落。加之敦煌地区战乱频繁,几番隔落,到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明政府迁徙沙州百姓至肃州境内,划嘉峪关而守,敦煌被孤悬关外,旷无建置二百年,田园荒芜,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敦煌从此逐渐衰落下去。

踏入20世纪,随著敦煌藏经洞震惊中外的大发现、敦煌石窟艺术及文物价值获得高度认可及重视、敦煌学受国际学者重点研究,敦煌的人文、自然及文物景观又再次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敦煌又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崛起。
回观敦煌与
丝绸之路的历史,敦煌是如此的幸运。丝绸之路为她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拉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丝绸之路是古代乃至今日我国与外界的一条经济、产品沟通要道,而敦煌恰似一个衔接口,往来的行商为她带来很多经济项目的同时,还带来了国外的文化、特产,使敦煌更加繁荣昌盛;敦煌作为陆上
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这也是她不断前进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