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织造之首--元明时期的杭州丝绸
元明清的杭州,是江南丝绸业的中心,也是全国丝绸业的中心,这可以从当时官营丝绸生产的规模看出。
南宋灭亡之后,几个官营丝绸生产工场被元朝统治者所接管而设立了新的文锦局和织染局。据嘉靖《仁和县志》载,元代的文锦局就是在原武林门外的南宋官营织局改建而成的。《元史·百官志》中载杭州有织染局,位于太平坊的织造府署,显然是其管理机构。元世祖在至元十五年(1278)诏江浙行省左尽忽辛兼领杭州等路诸色人匠,岁造增缎十万以进,其中肯定有杭州织染局和文锦局的产品。
明代的官营丝绸生产机构分布较广,共计29处,其中浙江有10处,占了三分之一强。而浙江的各机构中,无论是规模还是产量,均以杭州为首。杭州丝绸生产属织造府管理,位于当时的布政司东旗瀚庙酉,左为东府,右为西府。建筑颇为壮观,多为中堂、露台、雨道、仪门等,显然是一个管理机构,但其中也有机房,织造御用袍服。明代杭州丝绸生产在织染局,洪武二年(1369)建于斯如坊,在城之南隅凤山门里。后因其地势卑湿、僻隘不便,又于永乐中建新局于涌金门,新局的规模十分宏大,“大门一座,正厅三间,东西二库,提调府厅局官厅以下,各计房屋七十间。又置围墙立中门,内有房屋百二十余间,分为织罗二作,有古井一,避火园二,宏治间葺,东至西河街,西至运司河街,南至藩司墙,北至台后桥河一带”(乾隆《杭州府志》)。因新局位置在旧局之北,故以旧名南局,新名北局。后南局尽废,工料并归北局。此后,北局的规模更盛,即使在明末织染局停办二十余年后的清初,陈有明仍查得遗存的食粮官机三百张,民机一百六十张。清代杭州官营丝绸生产之所以能迅速恢复,实与明代的雄厚基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