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丝绸反弹琵琶拨响和弦
去年的丝绸时尚节让杭州丝绸城的老板们感触颇深,因为短短三天时间,就有11.56万人光顾丝绸城,成交金额达到了2.95亿元,让正在低谷中徘徊的杭州丝绸业看到了重树“丝绸之府”昔日光彩的希望。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出现的销售热潮并不在于曲高和寡的“真丝”,而是特色工艺、特色产品立了大功。 “洗心革面”出亮点 曾几何时,杭州的丝绸厂家长时期在“100%真丝”的优越感和传统观念下打转,专门生产无差别的常规产品,无法给消费者带来吸引力,因而受到市场的冷落。经过一次一次在市场上的跌爬滚打,人们终于找到了一条“时尚”之路,即利用丝绸的特点,和人们追求时尚相结合,生产出符合现代人服装需要“时尚”的特色产品。如今,在产品特色上不断突破,紧跟市场需求,已逐渐成为了很多丝绸生产厂家的共识。 “最热销的莫过于新推出的丝绸与羊毛、丝绸与棉麻相结合的混纺围巾,丝绸与皮革、牛仔面料搭配的产品也颇受市场关注,”杭州一家织造有限公司杭州丝绸城经营部的沈海鹏告诉记者,“这些混纺新产品保暖性好,重性好,既有棉麻的随意、自然,又有丝绸的典雅,加入了羊毛成分的丝绸也更适宜冬季市场,既时尚又实用。”因而其销售一片大好。沈海鹏说,仅此一个经营部,现在每天围巾能卖出600多条,日均销售额在4万元左右。据了解,这还不是最好的,有的经营摊位日销量可达到8万条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丝绸产品既然是产品,就要符合市场规律,要不断创新,去捕捉人们的需求点。前年上海APEC会议后唐装热销就是很好的例证。杭州丝绸只要沿着特色之路走下去,跟踪时尚,体现文化,完全可以重塑辉煌。 “坚守阵地”一落千丈 传统的未必是最好的,“真丝”已不再是市场需求的热点。与紧随时尚的厂家“春风得意”相反,那些一直“坚守阵地”厂家的生意却是一落千丈。记者在杭州丝绸城发现,抱怨生意清淡的经营户均是打着“100%真丝”的旗号。富杰丝绸商行的摊主向记者透露,他们每日的销售额只有数十元,有的甚至好几天都没开张。据了解,在杭州丝绸城的600余家摊位中,有类似遭遇的为数众多。
“发展是硬道理”,杭州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认为,杭州丝绸的未来就需要创新、突破,用科技创新的头脑赚市场需求的钱,因为没有了特色,也就等于没有了市场。 杭州某集团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传统的理念似乎应该是根深蒂固,但事实并非如此,某集团的科研中心在特色上下足了功夫。某去年3亿元的销售额中,特色产品的贡献功不可没。 杭州丝绸行业前几年陷入低谷,很多厂家都把原因归结到体制上,而没有把市场需求放到应有的位置。无论是羊绒与丝绸相结合的围巾畅销,还是牛仔和丝绸相结合的服装热卖,都表明了“100%真丝”已不再是吸引顾客的亮点。舒适、时尚才是市场的主题。 出路在于“无中生有” 业内人士指出:只要不断改革创新、去“无中生有”,就能走出低谷;长期以来,我们的生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与市场需求差距拉大,从而导致了整个丝绸行业陷入低谷;现在我们找到了突破口。
据了解,杭州另一家织造有限公司在丝绸城的4家摊位铺了货,生意都十分兴隆。用沈海鹏的话说,他们就是把丝绸产品当成艺术品来做。丰润请韩国人打样,不惜花10万元左右的成本去设计一个围巾花型,先后推出了“巴黎世界”、“阿拉太”等花型,投放市场后销路十分看好。 长期以来,我们的丝绸产品始终是以原料性产品为主,严重阻碍了杭州市丝绸业的发展,因为人们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真丝品”并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业内人士指出,杭州丝绸业要“突围”,就要紧随市场规律的脚步,在丝绸产品的特色和工艺上下功夫,在丝绸产品的附加值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