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阳关古道
在中国古代,一提到"阳关",就会使人联想起离别情绪袭上心头的情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因写在渭城(秦咸阳故都,在渭水北岸,汉武帝时改称渭城),故亦名《渭城曲》。安西,是指唐时设在新疆境内的安西都护府,在今库车一带,非今甘肃省酒泉地区的安西县。这首诗后来被谱入乐府,当作宴送歌曲,唱时末句重复三次,一唱三叹,故又叫《阳关三叠》。它情景交融,惆怅的离情中寓着高昂的壮志,千百年来咏唱不绝。
阳关和玉门关齐名,两关之间的古道,随着群山戈壁蜿蜒而来,小山坡上、沟口旁或开阔高地上的烽燧,经过漫长岁月光沙雨雪的剥蚀,显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形状,星星点点向西延伸,直到远方。令人回想到古丝道当时"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的情景。热闹繁忙了一千多年的这条古代交通要道,就是从这里开始进入了最困难艰险的丝绸之路。
早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就两次奔波在这条道路上,历经千辛万苦。公元前105年和公元前100年,汉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她们的随从、仪仗、陪嫁、香奁,顺这条路西去,扬起过漫天飞尘。她们和亲乌孙的时间,比昭君出塞分别早72年和67年。公元一世纪,行进在这条路上的人流中,有班超及其伙伴。班超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以后,他的儿子班勇又继承了父亲通西域的志向和事业。公元二世纪,安息王子安世高从这里东往洛阳。三国时期,跋涉在这条路上的有我国第一个西去求法的僧人朱士行。除开使者、官吏、僧侣,那匆忙赶路的中西商贾和载满货物的驼队、马帮,构成了一幅十分壮观的瀚海行旅图。而今,眼前已无一队队行旅扬起的烟尘滚动,那条连接烽燧的道路也无处可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