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丝绸之路历史渊源
煌煌中华,历史悠久,文华璀璨,历劫不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中华文明垂五千年而绳绳相继,根深叶茂且卓然挺立,花蕊纷披而归源一体,这是因她既具有以礼义之大与服章之美为文化自信的“华夏”底蕴,更因她自肇启以来的文明特质本即具有极大包容性与同化力。春秋千载,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的气度融通涵化外来文化、开放播扬本土文明,吐故纳新、创造出新而绵绵蕃衍。其实现内部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与融合,以及与域外文明进行多元互动的重要纽带是“道路”,——历览前史,中国自古以来对道路的开发与修筑,正是其文化开放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表征。如果说浑灏壮宏的长江与黄河是哺育中华文明的摇篮,那么,凿空万里的“丝绸之路”则是滋茂中华文化生命、助其自由呼吸的心喉。
“
丝绸之路”(die Seidenstrasse)之称,是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于1877年正式提出,指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东西方商路和交通路线,后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孔道的代名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古代中国的四大“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北方
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即是将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紧密联系起来的国际交通线,其中,开通最早、线路最长、途经国家最多的交通大动脉则是“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这一命题,是基于以巴蜀文化为重心、分布于云南以至缅印这一地缘相连的广大地区内出土资料包含大量相同文化因素而提出并确立的。事实上,早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等文献中,已提及古代巴蜀有经西南边陲以通异邦的道路,如《史记西南夷列传》记张骞出使西域,曾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蜀布、邛杖,经询问得知这些巴蜀商贸物品就是“从东南身毒国(今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入市”,《魏略西戎传》也提到大秦国(古罗马)“有水通益州(四川)”等等,惜皆语焉不详。千百年来,南方丝绸之路遥长万曲的身影便简缩在这些被岁月熏得泛黄的只言片语的横平竖直中,未得到世人足够的重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域内外悠久灿烂的古文化互为呼应的文化呼吸,早已在这条被往复商队踩得深深浅浅的古道上沉淀为一部地下史书,铭记了在古代文献中早已褪色的历史记忆:随着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出土文物的增多,推动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渐成风气,民族学学者并就南方丝绸之路与民族走廊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形成了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调查报告。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达成了多方面的共识,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线路走向,学术界将这条以巴蜀为起点,经云南出缅、印、巴基斯坦至中亚、西亚的中西交通古道命名为“西南丝绸之路”或“南方丝绸之路”,后渐习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简称“南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