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从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东方文明的象征,古代中国的一切对外交通线都被誉为“丝绸之路”。历史上我国有三条著名的丝绸之路,西北部沙漠中的丝路早已闻名遐迩,南方海上丝路也已为人知,而在西南部有一条被岁月淹没的丝路,长久以来鲜为人知。海上丝路下次介绍,这里说一下陆上丝路。
公元前一二二年,汉武帝的使臣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这就是开通北方沙漠里丝绸之路之始,从此以后中国的丝绸,就沿这条丝路大量向西域传播。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带去的币帛(丝绸)就价值“数千巨万”。后来汉朝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王又携带巨量丝帛赏赐其国人,美丽的丝绸伴随着东方财富传说扩散到西亚、中亚乃至罗马帝国,这条丝路报章已经介绍很多了,我就不再缀述了,重点介绍一下西南丝路。
这条秘密丝绸古道的起点就在成都平原,这里蚕桑业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地商人便驱赶着驮运丝绸的马帮,沿着西南丝路,开始了与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据史书记载,蜀地从很早就开始栽桑养蚕,当时有一个部族叫蚕丛氏,他们发现野桑丛中有一种虫结的茧,打松后可以制成柔软的锦,抽出的真丝可以织成衣,他们称这种虫为“蜀”,并把“蜀”作为本氏族的图腾,这就是四川被称为蜀的由来。蜀地盛产织锦,尤其在成都最集中,这里有一条江,水清见底,织工们都喜欢在这里洗锦,用这条江水洗出的锦,颜色特别鲜亮,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条江称为“锦江”。成都也因织锦闻名天下,被称为“锦城”。蜀锦的生产在汉代(公元前706--公元220)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蜀锦织造技艺精湛,且耗工多、费用大,古人称“其价如金”,织锦一般用多种颜色的蚕丝作经纬线,花纹斑斓,确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有一本书里记载,蜀地织工曾为唐代一位公主,织造过一条精美的裙子,做为她的嫁妆,裙子上有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织成的花鸟,鸟很小,可眼、嘴、鼻、爪清晰分明“正视旁观,日中影中,各为一色”,其精巧的织艺,令人叫绝。
在古代每年的三月初三,是“蚕市”举办的时候,用以交换蚕种、桑条和养蚕用具,宋人张仲舒曾写了一《蚕市词》:成都好,蚕市趁邀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州。人散后,茧馆喜稠缪。柳叶正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足见当时蚕市的热闹和古老的风习。
正是蚕桑业在蜀地的兴起和发展,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蜀文化,成都作为西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对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拓展,更是起着积极作用,而这条中国最古老的对外陆上交通线,又给蜀文化增添着新的风彩。